• <nav id="cigau"><nav id="cigau"></nav></nav>
  • 73起融資,融資總額超47億元,Q3早期投融資市場都在投什么?

    以下文章來源于:動脈橙果局

    從2021年到2022年,風光、火爆的醫療市場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急速降溫至凜冬狀態,諸多頭部項目的IPO要么破發要么延期。


    但二級市場的風聲鶴唳并沒有影響早期醫療賽道的火熱。

    微信圖片_20221008141904.png

    ▲ 2022年Q3早期醫療融資情況梳理


    據動脈橙果局不完全統計,我國醫療健康領域2022年Q3共發生73起早期融資事件,融資金額達47億元。


    微信圖片_20221008142007.png

    ▲2022年醫療領域每季度早期融資數據


    橫向對比可以看出,2022年的早期融資事件數和融資總額都保持較高位,且呈不斷增長態勢。Q3與Q2相比,融資事件數增加3起,融資金額增加8億元,增幅超過18%。


    其實,就不少行業人士看來,醫療投融資正面臨資本“寒冬”,但早期醫療市場卻逆“寒冬”而行,且還在持續升溫。


    透過Q3的早期投融資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哪些趨勢?哪些早期賽道備受資本關注?經過一段時間沉淀后,投資機構又有怎樣新的邏輯?為解答這些疑問,動脈橙果局對Q3早期投融資情況做了深度分析。


    #01

    哪些賽道被看好?


    據橙果局統計,在Q3完成早期融資的73家企業中,生物醫藥企業占據大壁江山,共有38家,占比52%;醫療器械企業緊隨其后,共有27家,占比37%;其它醫療賽道的份額約10%,但在這10%里,從事數字醫療的企業就有5家。


    微信圖片_20221008142012.png

    ▲Q3醫療早期融資領域分布


    這樣的融資領域分配,其實是醫療早期項目的長期規律。


    當前,我國醫療領域國產替代的浪潮正在加速,甚至朝著FIC(first-in-class)大闊步,而“硬科技”的高壁壘性和創新性,無疑會提升我國醫療產業技術的長久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因此,注入“硬科技”基因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自然備受資本關注。


    正如ETP致和道康基金創始合伙人何為無博士所說:“科技性是我們選擇被投企業的金標準之一?!?/span>


    基于這一點,動脈橙果局對Q3醫療早期融資企業的當前主要業務歸納整理,發現了早期醫療項目的三大熱門賽道。


    1、小分子藥物研發是明星項目


    微信圖片_20221008142017.png

    ▲Q3完成早期融資的小分子藥物企業


    據統計,在Q3獲得早期融資的37家醫藥企業中,有10家從事小分子藥物研發,占比超27%。


    和大分子生物藥對比,小分子藥物有著分子量小、不涉及免疫原性、易吸收、工藝成熟、可穿透細胞膜、易于儲存和運輸等優點,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優勢明顯。


    據悉,在Q3完成融資的10家小分子藥物研發企業,均專注于難成藥靶點或新靶點,聚焦在蛋白降解藥物、納米藥物、反義核酸藥物以及AI驅動藥物研發這四大板塊,其中關注蛋白降解藥物的企業有4家,頗受資本青睞。


    事實上,小分子藥物歷經化合物研發(如青霉素、諾氟沙星),已經進入靶向時代,2021年全球小分子創新藥市場規模約為18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約40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20%以上,未來市場的預期可能還會更高,所以專注靶點是技術和市場共同推進的目標。


    而蛋白降解技術之所以在小分子藥物賽道受到熱捧,是因為該技術克服了靶點限制和傳統小分子耐藥性差等缺點,在攻克“不可成藥靶點”難題上格外受看好。


    截至2022年5月,全球完成臨床概念驗證,處于臨床前階段的蛋白降解劑項目達百余項,進入臨床試驗的有31項,而在國內也已有20~30家企業積極布局蛋白降解劑。


    再來看Q3完成融資的蛋白降解劑企業,如7月由紅杉中國領投的阿泰克,是少數聚焦ATTEC蛋白降解技術的初創公司;還有9月獲得數千萬元融資的優濟普世,其蛋白降解自研管線致力于拓展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的PROTAC及分子膠藥物。


    可以相信,作為小分子藥物最新前沿突破,蛋白降解劑將開啟小分子藥物的下一個黃金時代。


    2、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成兵家必爭之地


    微信圖片_20221008142023.png

    ▲Q3完成早期融資的CGT企業


    CGT是生物醫藥領域Q3頗受關注的細分賽道,據統計,在Q3完成早期融資的CGT企業有8家,占比近22%。


    相比于大分子和小分子領域,CGT作為一種新興的成藥形式,以基因治療載體為核心,單次治療的療效持久,且靶點多,可以覆蓋難治性疾病,能為我國罕見病市場提供增量。


    在Q3獲得融資的8家CGT企業中,有一半的企業關注干細胞,尤其是T細胞的創新療法。


    近年來,關于干細胞(包括T細胞)的細胞療法雖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臨床應用上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傳統的體外制備CAR-T與TCR-T細胞的流程復雜,治療成本高,無法大批量生產;培養的干細胞特異性不足使得治療效果差,安全性不高。


    對此,Q3獲得融資的CGT企業,大部分瞄準干細胞療法痛點,給出獨特的解決方案。


    比如獲得近億元Pre-A輪融資的泛恩生物,對個體化TCR-T細胞的制備流程進行了全面優化,并完成了GMP生產工藝開發,能夠在約6周的時間內為患者制備出同時靶向多個腫瘤抗原的個性化多克隆TCR-T細胞。


    還有獲得1億元天使+輪融資的畢諾濟生物,深耕 T細胞創新療法,已搭建獨有的T細胞命運調控靶點開發平臺和T細胞工程化改造平臺,致力于開發基于多種T細胞類型的細胞療法。


    除了干細胞療法(體外編輯細胞產品)之外,CGT還包括病毒載體、質粒、細菌載體、基因編輯系統等產品類別,當前這些產品都面臨各自的臨床難點。


    但難點亦是“藍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數據,2022年中國CGT市場規模預計同比增長1025.21%,且之后仍會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長趨勢。預計到2025年,中國CGT市場規模將達到178.85億元人民幣。


    所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CGT的市場新且大,有望成為未來十年的黃金賽道。


    3、體外診斷(IVD)熱度持續不減


    微信圖片_20221008142028.png

    ▲Q3完成早期融資的IVD企業


    在醫療器械領域,資本則持續聚焦在IVD(體外診斷)這一常青賽道上,據統計,在Q3獲得早期融資的28家醫療器械企業中,IVD企業有11家,占比近40%。


    IVD細分領域眾多,根據檢測指標、標本、原理的不同,IVD市場現已呈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三足鼎立之勢。


    而在Q3完成早期融資的IVD企業中,從事分子診斷的有6家。


    例如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的光與生物,自主研發的超高亮度的稀土上轉換納米熒光探針,其單分子免疫效果非常適合各類疾病新標志物發現及檢測;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的闊然基因,開創了獨特的“NGP(下一代病理技術)+NGS(下一代測序)”模式。提供多應用場景的一站式分子診斷解決方案。


    分子診斷是個性化診療的典型代表。其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主要用于傳染性疾病檢測、優生優育篩查、性病篩查、腫瘤篩查、遺傳性疾病篩查等領域,具有精準、快速、簡便等特點。


    遺憾的是,我國分子診斷產業起步較晚,產業鏈的中高端領域長期被國外龍頭企業主導,羅氏、雅培等依靠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占據了國內中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但在精準醫療的大背景下,結合國內分子診斷技術進步、政策扶持及資本追捧等因素,國產分子診斷器械正從產業導入期步入成長期,國內眾多企業紛紛搶占分子診斷市場,我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25.4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約132億元,年均增速約為全球增速的兩倍。


    由此可見,分子診斷在我國的技術邊界將被逐步打開,有望成為最有前景的IVD細分領域之一。


    #02

    投人還是投技術?


    選對賽道只是第一步,要確保在黃金賽道上的長久競爭力,還需要回歸到初創企業的團隊組成和技術研發上。


    而關于究竟是投人還是投技術的論調,在早期投融資市場上始終爭執不下。


    就投人來看,具有交叉背景,復合研發經驗的優質創始團隊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可以提供多角度、高質量的解決策略,能夠更好抵御創業風險,同時其深厚的科研積累也能夠為之后的技術突破奠定基礎。


    以8月獲得近億元天使輪融資的晶核生物為例,它是一家專注于可視化診療一體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TRT)開發的生物醫藥企業。


    晶核生物于2021年由余海華博士、王羽博士等四位創始人聯合創立,余海華曾就職于GSK,從事新藥研發10多年,后加入華益科技,負責分子影像與藥物研究院;王羽曾在Endocyte、Eli Lilly等國際知名藥企從事小分子核藥等各種靶向偶聯藥物研發20余年,具有美國多個NDA和IND的新藥研發經驗。


    本輪融資資金主要用于加速晶核生物在研多個創新靶向核藥推向臨床階段,并升級核藥研發平臺。


    領投的高榕資本認為,晶核生物的創始團隊來自業內多家明星企業,且擁有國際已上市核藥的研發經驗,這將為其后期的研發提供強有利的創新源動力和競爭優勢。


    就投技術來看,創新性的技術是醫療產業迭代的剛需,選中新技術有望踏進新的藍海,盡早搶占市場份額。


    以8月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的光域生物為例,其開發了國際首創的在體流式細胞檢測技術(IVFC, in vivo Flow Cytometer)。區別于傳統離體檢測方式,該技術可實現免抽血、實時、動態、連續、無創、定量檢測/監測人體或動物循環系統中的細胞、分子、納米顆粒等目標物質,直接反映人或實驗動物體內環境真實的分子、生理、代謝、藥物等方面的參數和狀態。


    該技術的創新性、可行性以及應用價值均已得到國內外同行和專家的認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Nature Medicine、Cell、Blood、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Cancer Research、ACS Nano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總影響因子887,其中10分以上的文章30余篇。


    獨家投資的葦渡創投看中了其研究成果在生物醫學光子學領域極高的學術地位和技術優勢,相信其或可顛覆傳統的離體細胞檢測方法。據悉,光域生物即將上市發布的IVFC-1000系列科研儀器將開創一個全新的活體細胞學檢測方法,是國際上首臺基于IVFC技術的商用儀器。


    總的來說,投人和投技術各有各的好處,并不能一概而論。


    在早期項目的成長路上,優質的創始團隊提供深厚的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經驗,但其主要技術可能尚待開發或是需要較長周期的檢驗;初具規模的創新技術雖能擔當初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后續的研發推進和產業化能否順利卻也尚未可知。


    人無完人,這句話對醫療領域的早期項目也同樣適用。


    投資機構在做出選擇時,要考慮好能否善用初創企業的“長板”,有沒有能力去幫助彌補其“短板”。


    與此同時也要明白,陪伴醫療領域的早期項目注定是一場風險和收益并存的旅程,沒有唯一標準的路線,如何厘清產業發展邏輯,搶占未來醫療市場份額,是初創企業和投資機構都要去精進的必修課。


    #03

    百舸爭流的投資機構


    據動脈橙果局統計,在Q3完成的73起醫療早期融資事件中,共有132家投資機構參與,并未出現持續活躍的投資方。


    除了紅杉、高瓴等頭部機構,以及專注早期項目的北極光創投、比鄰星創投等領投早期項目,在Q3的早期投融資市場上,動脈橙果局注意到幾個有意思的投資現象:


    其一是大藥企親自下場投資早期公司。


    亞寶藥業為例,作為藥品和大健康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商,其專利名牌產品丁桂兒臍貼,名優產品紅花注射液、珍菊降壓片等治療藥物早就享譽全國。


    而其在8月份參與投資了專注個體化TCR-T細胞制備的泛恩生物。


    再看中國最大的骨科研發、生產、銷售和運營平臺商——納通醫療集團,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完成了在骨科內植入物領域的自主創新研發、產業化生產、規?;癄I銷、醫療服務應用這一完整產業鏈上的系統布局。


    其在7月幫助基于量子傳感技術新型腦磁圖的昆邁醫療完成Pre-A輪融資。


    作為醫藥領域的成熟企業,為什么會主動參與醫療早期項目的投資呢?


    這一舉動,一方面說明了大藥企對早期創新技術及其發展前景的認可,投早投小成為行業的普遍共識;另一方面可能是基于自身賽道發展的天花板已至,需要開拓新的業務來刺激企業的發展迭代。


    而大藥企豐富的研發資源和完善的產品管線,還可以為初創企業提供“新手攻略”,其角色絕不僅僅是投資人那么簡單。


    其二是科研院所自有“資金池”開始提供“活水”。


    比如8月為青元開物提供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的水木領航基金昌發展知衡直投基金,均隸屬于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而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則直接參與了百英諾生物科技超千萬元的種子輪融資。


    目前,隨著科研院所孵化體系的完善,全流程的“軟件”和“硬件”支持逐漸成為誕生于科研院所的早期項目的“標配”。


    其三是大量具有國資背景的母基金紛紛入局早期市場。


    在參與Q3早期融資的機構名單里,出現了上海生物醫藥創新轉化基金、生命科學園投資基金、張科領弋投資、國投創合、浙商創投等的身影。


    國資系機構和基金的入局,代表著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傾向,對醫療早期項目的重視。


    其實除了參與早期投資之外,各地也為醫療早期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補給”,如各省市積極搭建的產業園區和孵化器,為創新技術的落地提供全方位的指導策略。


    綜上所述,各投資機構和基金都在爭先恐后地搶占早期投資先機,但搶占先機并不意味著就要頻出手,多注資。


    不同于上半年紅杉中國出手12次,啟明創投出手8次的高光時刻,Q3的早期投融資市場并未出現 “領頭羊”。


    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投資機構對早期項目的發展邏輯已經有了較深入的認知,并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最適宜的投資模式和流程。


    高瓴近日宣布正式推出的“Aseed+”種子計劃是個很好的借鑒。


    “Aseed+”種子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100家左右的種子期企業,重在打通投前、投資、投后各個環節,實現創業孵化、市場驗證、創業加速、產業對接、后續輪次融資等一體化服務。


    正如高瓴創始合伙人李良所說,“我們希望能夠在早期階段,給到創業者充足的信心,讓他們能夠穿越死亡谷?!?/span>


    此前,高瓴曾幫助貝普奧生物(BayOmics)完成從0到1的商業暢想,在公司注冊、團隊招聘、產業上下游資源整合、以及與國內外知名藥企達成戰略合作等多項任務上提供支持。如此,一家新銳生物科技初創公司才得以誕生。


    而早在8月份的時候,紅杉推出的創業加速器:YU,為處于天使輪到A輪的中國創業者提供紅杉獨家研發的體系化創業課程和資源服務。


    YU被視為紅杉從capital investor(資金導向的投資人)到service partner(服務導向的合伙人)的一次重要轉型。


    頭部投資機構的模式調整無疑不在證明投早期是正確的選擇,但在選擇之后還要做好“投后服務”,當好初創企業的“深度陪伴者”,這才是釋放早期項目價值的關鍵。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